新闻资讯

湘西团结报OB欧宝娱乐官方平台

  多年前,听说永顺县走出个全国政协副主席李烛尘,十分惊叹,激起我的探究欲。

  前年仲夏时节,我终于走进“中国古莓茶之乡”毛坝,瞻仰了李烛尘故居,获赠并拜读《李烛尘传》,对李老的生平事迹和丰功伟绩有了大致了解。

  后来,逛乾州古城文史书店,淘到一本旧书《李烛尘资料专辑》,里面收录了、给李老的书信,众多好友、同事、家人的回忆文章以及他撰写的诗文,更加深了认识。

  今年春暖花开时节,我再次踏上这片红色热土,参加单位组织的“好家风·好传承”主题党日活动。通过聆听讲解员介绍和李老曾孙女李青兰深情讲述,李烛尘那波澜壮阔的不凡人生和崇高优秀的精神品质,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——

  清朝光绪八年八月初五(1882年9月16日),一名婴儿出生时清脆的啼哭,打破了山寨的宁静。祖父李贡珍为其取名“华搢”,即中华振兴之意。

  小华搢野性顽皮,屡教难改,后来母亲三易塾馆,送他到塔卧名师熊路宏门下,进步明显。一次重九登高,熊先生要求每个弟子赋诗一首。15岁的华搢吟道:“古寨霜高万木丹,焚膏继晷效前贤;蹈江屈子唯忧国,岂似冯驩铗漫弹。”熊先生鼓掌高赞:“我毛坝将出建国之才,真乃吾得英才而教之,其乐无穷也!”

  1898年,他参加永顺县童生应试,在文章中写道:“湘西极边,民风陋塞,吾辈少年,当谋改观,当立自立,岂为其家!大志者,当县而省,当省而国,以治天下也……”展露出大志向。

  然而科举的腐败致其惨遭落榜。正当他流落街头、苦闷彷徨之时,书铺的一部《盛世危言》如一束光亮、一剂良方唤醒拯救了他。特别是该书作者郑观应主张设立议院,发展工商业,与外国资本家实行“商战”等主要论述,使他豁然开朗,如获至宝,昼夜反复研读,立志以救亡图存为己任。

  后来,他又师从彭佳祠堂彭兰轩先生,更加发奋苦读,经常在晚上要比别人多读一桐油灯时间的书。

  19岁那年,他奔赴永顺府应试,名居榜首,却并未满足于此。他在自己的房里写下了八个大字:“图存救亡,匹夫有责!”

  1903年,熊希龄等人在常德创办省立公费西路师范学堂,在永顺县招考两名学生。借此,他走出湘西大山,踏上了新的人生大道。

  “现在我国工商业不振,洋货充斥市场,这种局面应该加以改变。我们要办实业,富国强兵,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。”在西路师范学堂,熊希龄的言传身教,使他深刻地意识到,“强国之道,莫贵工业”。因此,他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,更加坚定实业救国的心志。

  毕业后,李华搢游历京、津、沪,目睹清政府的黑暗腐败和洋人的专横跋扈,看到百姓的水深火热和江山的满目疮痍。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,写下“神州无限伤心事,总觉重洋是祸根”诗句。

  怀着满腔的抱负,1913年,他由长沙乘船出发,经武汉、上海,转乘海轮东渡日本。

  那是一段勤学苦读的时光。他以惊人的毅力,坚持白天去东京高等工业学校预科班学习;晚上,不管天晴下雨、蚊虫叮咬,坚持学习日文,温习功课。半年后,他被破格补为正式的官书生,进入高等工业学校本科电化学科学习。转为官书生后,他每月从发给的42元官费中结余20元作授业、购书之用,还常去日华、东大、国英等学校旁听。他不仅学好电化学基础知识,还尤其注重学习先进技术,大胆开展“空中取氮”的实验。

  丧权辱国的“二十一条”签订后,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备受欺辱,不少同学好心劝他一并回国。他深有感触地说:“我个人的荣辱算什么,国家的发展才重要啊!”他忍辱负重,坚持下来继续求学。

  有一次,教化学的藤原茂岛请他共进晚餐,菜做得特别咸,还在他的面前摆放一碟盐。他不明其故。藤原笑道:“你要多吃点,回国后哪有这样的精盐,又怎会舍得吃呀!”一个“呀”字音拖得冗长。他恍然大悟,怒火中烧,自尊心受到极大屈辱,但他压住了怒火,内心升腾起更加强烈的图强愿望。

  1918年,留学五年的李华搢回到了祖国的怀抱。此时的他,一心想着大显身手、一展宏图。

  但是,天有不测风云。这时家庭发生了变故,父亲去世,母亲哭瞎了双眼。他坚持每天用本地莓茶和带回的精盐熬汁,为母亲舔眼。

  一个多月后,他说服家人,来到北平寻找出路,寄居在永靖会馆,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。其间,友人劝他写信求援曾出任过内阁总理的熊希龄先生,他拒绝了。驻上海的美孚石油公司,高薪聘请他当买办,他又拒绝了。

  一天夜里,风沙嘶鸣,冰雪敲窗,他看着燃烧的蜡烛,联想到穷苦百姓,决定将其号“柱丞”改为“烛尘”,寓意像蜡烛一样发光发热、照亮红尘。

  他潜心写出《盐与工业之关系》论文,发表在《盐政杂志》,提出要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制碱工业,改变单一制盐的状况。他的见解得到《盐政杂志》主编景韬白先生的赏识 ,他亦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机。

  1918年,李烛尘来到天津投奔永利制碱公司总经理范旭东。两人一见如故、一拍即合、彻夜长谈。范旭东任命李烛尘为久大盐厂技师,李烛尘开始了“煮海”(熬盐)生涯。

  李烛尘果然不负所望,除了负责制盐中有关技术问题外,还积极建言献策,提出“产供销”新思路,实行“精盐联室”,很快打开了销售市场。同时,他根据厂里实情,一年内做了三件好事:一是厉行节约。从工人领料到产量,做到精打细算;二是建立管理制度。逐步实行规范化管理,兴建库房,损耗明显下降;三是着手工厂扩建。不仅将熬盐小锅改为大平锅,并扩建厂房,大大提高产量和质量。还利用丰富的盐卤,组织工人制造牙粉、漱口水等副产品。展现了卓越的经营管理才能,久大公司利润倍增、兴旺发达。不久,他便被任命为久大盐厂厂长。

  1919年,李烛尘跋山涉水、风餐露宿,历经艰难险阻,深入四川实地考察,写出了《四川自流井钾盐调查报告》,是了解我国化工资源家底的第一人。

  “事业的基础在人才”,李烛尘大胆引进留美化学博士侯德榜,创造了“侯氏制碱法”,生产的“红三角”牌纯碱畅销国内外。

  1922年,在李烛尘的建议下,创办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。至此,“永久黄”集团产生了,是我国最早的集产销研于一体的化工集团。

  当时环境恶劣,内忧外患,“永久黄”的生存发展极其不易。李烛尘等人毫不畏惧,迎难而上,成功地冲破官府刁难、军阀勒索ob欧宝·官方网站、英商阻挠、流氓地痞敲诈、日本浪人捣乱,以及永利出碱不利、资金无以为继等重重压力。同时,励精图治,不断改良经营观念,改进各项管理措施,改善职工福利待遇。通过广泛征求职工意见,提炼出“四项信条”作为准则写在大门口:(一)我们在原则上绝对地相信科学;(二)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地发展实业;(三)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,顾全团体;(四)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。此举大大地激发了活力与动力,使企业走出低谷,实现了腾飞。

  “红三角”牌纯碱荣获国际金奖,制碱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,打破了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垄断中国碱品市场数十年的局面。“久大”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产盐企业,不仅控制着整个华北地区和淮河流域的销售市场,还破天荒地闯进长江流域。1936年,建成投产当时亚洲最先进的南京硫酸氩厂,日产硫酸200吨、硝酸20吨,填补了国内基本化学工业的空白。

  正当事业蒸蒸日上,随着“七七事变”的一声炮响,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。危难之际,李烛尘面对各种威逼利诱,岿然不动,拒绝英日收买合作,坚持坐镇天津,巧妙与敌人周旋,历经艰险负责“永久黄”内迁工作。

  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。要指挥各路人马入川,谈何容易。且不说敌机轰炸、层层封锁,就是那跋山涉水也心惊肉跳,《李烛尘传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:

  “耳听水声如雷,有如万马奔腾,往下看,巉岩数百尺,石尖如剑,石蹲如虎,一叶危舟在激流中旋转不安。一二百个纤夫迎着锋利雨寒冷的江风,汗流满背,血向上涌,口嘘腾腾热气,同声嚷着不成调的短促而苦痛的歌声,往往半小时的挣扎而不得前进半尺……”

 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,上千员工、数十万吨的设备,分期分批安全转移到重庆,创建了华西化工基地,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、发展中国民族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“李烛尘先生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,忠贞的爱国者,中国的亲密朋友……”在其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上,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如此评价。

  李烛尘较早地参加了爱国,曾与周恩来、林伯渠、董必武等有过多次交往,积极支持革命活动。

  1945年,他不怕被绑架、暗杀,在《大公报》《新华日报》上发表文章,欢迎来重庆谈判。在桂园举行茶会,招待李烛尘等各界人士,特别赞扬了范旭东、李烛尘创办化工企业的功绩。离开重庆前,单独邀请李烛尘共进午餐,并告诉他:“只有国家独立,民族工商业才有发展前途。”这样更加坚定了他跟走的决心。

  李烛尘回到天津后,领导“永久黄”的恢复重建,多次代表工商界发表要求停止内战、实现和平民主的讲话,宣传的政策,配合党进行工作。特别是天津被围,他冒着特务跟踪和时有炮弹落入的危险,力劝天津守军司令陈长捷接受和谈,迎来了天津的和平解放。

  1946年,李烛尘呼吁国共合作、消弭内战,响亮地提出“国农民工”主张。“较场口惨案”发生后,他不顾生命危险,坚持陪同周恩来等11人联名向蒋介石抗议,迫使接受调查。

  1949年4月,来天津视察,三次接见李烛尘,与其深入探讨经济建设,使他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积极性高涨。5月,写信诚邀他参加新政协,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,让他备受教育和鼓舞。6月,李烛尘乘车来到,与134位代表参加新政协筹备会,共商国是。

  10月1日下午三时,随着城楼一声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!”的庄严宣告,大地欢声雷动。而站在毛主席左后侧的李烛尘,作为63位新当选委员,注视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,热泪盈眶,感慨万千!

  新中国成立后,他率先响应政府号召,成立天津工商业联合会和投资公司,带领永利久大接受社会主义改造,走公私合营的道路,永利碱厂成为全国实行公私合营的首家企业,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
  为了抗美援朝,69岁的李烛尘担任总指挥,走在队伍最前列,组织了声势浩大的,在天津工商业界发起募捐活动,捐购飞机400余架。

  1952年,李烛尘陪同毛主席视察黄河,积极提出治理黄河“堵疏导结合”的合理化建议,得到毛主席的赞扬与肯定。

  1956年,74岁的李烛尘被任命为食品工业部部长。他下到一线和大家一起,很快研究出皮带运输机,改造青岛永裕盐业公司多效真空蒸发设备,使其成为全国第一家废弃旧工艺的先进精盐厂,还视察筹建海南岛莺歌海盐厂。

  1958年,食品工业部和轻工业部合并组建轻工业部,李烛尘担任部长。他办起了第一所独立的轻工业工科高等院校——北京轻工业学院,大力倡导技术改造和科技革新,用“新深长”海盐结晶新工艺取代“老短浅”传统工艺,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,成立了轻工业机械公司,轻工机械迅速发展起来,产量由50年代不到400吨上升到1965年达到30000吨以上,还援外出口到越南、朝鲜等国,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建设了一大批轻工业工厂。

  1964年,李烛尘当选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,83岁满头银发的他挑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任。针对轻工业生产出现的新情况,提出了“一抓(抓质量、品种)、两推(推向农村、推向国外)、继续两赶(赶国际、赶国内先进水平)”的发展目标,轻工业生产快速恢复发展。

  1968年10月7日,李烛尘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间。回顾他的一生,真正应了那句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古诗。

  李烛尘对待自己近乎苛刻,生活十分俭朴。他住在工厂的宿舍,距碱厂约两华里,因工作需要,范旭东要为他买一辆小汽车,他坚决不要,最后勉强同意配备一辆人力车,但上下班多以步行为主。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,一双高筒皮靴穿了多年也没换新。

  为了节省开支,他每次外出视察工作或考察工业项目,不带警卫员,不坐专列,不讲排场。常与下属一起锅盔泡开水当饭,或以肥饼充饥。要求凡可乘火车到达的地市决不开小车前往,乘火车只同意买软卧,住房子也力求简单。

  “你们都已长大成人,该独立生活了。你们的祖父在永顺毛坝开伙铺购置的产业,有稻田百把担,木房一栋,还有桐茶山几亩,杉树林一块,你们就分了吧。我在北方的一切属于永久黄团体,我私人是一无所有的。”李烛尘没有给家人、子女任何特殊照顾,没有留下任何财产。“实业救国,清白传家”是他的家训。

  然而,他对国家、家乡和人民却很大方。他把久大和永利都交给了国家,董事会赠送他的股票也全部上交。抗日战争期间,李烛尘多次给家乡亲友写信,劝导他们把多余的田地无偿退还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,又多次给毛坝小学赠送教科书和风琴,购买赠送540册《新中学文库》,支持家乡建设。听说家乡的老百姓缺盐,特地派人给永顺盐业合作社送去两船精盐。回到湘西视察时,将身边带的7000元钱,全部交给了州人民政府,同时个人赠送永顺县人民政府3部汽车。

  “老爷子为抗美援朝,将家里存款全部捐出,募捐了1500亿元,那年回乡只给我们每人5元钱,告诫我们在农村要靠劳动,自力更生,自食其力,不能靠祖公……作为他的后人,我感到骄傲。不是他当了多大的官,而是为国家做出了大贡献。”李老曾孙女李青兰讲完“5元与1500亿元”家风故事后,脸上满是豪情。

  如今,烛尘故里,湘西大地,正沐浴着阳光雨露,焕发勃勃生机,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。 (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