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
OB欧宝娱乐官方平台合肥改革没有穷期

  1978年,中国领导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影响深远的伟大变革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。

  从农村到城市,从试点到推广,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。40多年来,中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,书写了令人震撼的壮丽史诗。

  乘着东风,合肥站上改革开放的潮头。从在全国率先探索以“包产到户”为突破口的农村改革开始,这座城市的改革步伐不曾停歇、愈发坚定。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。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。

  秉承“敢为人先”的改革创新传统,合肥坚持以改革破难题解新题,勇于担当、攻坚克难,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、纵深推进。

  首创“以投带引”招商引资模式、“亩均论英雄”改革创新做法获全国复制推广、城市生命线多个城市推广……一项项改革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,成为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。

 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。用全市1.1%的土地创造全市15%的GDP,合肥高新区的高光背后,隐藏着一条改革实招。

  通过效益评价,引导资源要素流向高效领域,破解城市土地低效利用问题,“亩均论英雄”改革的背后,是城市用地从增量到存量的转变。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随着合肥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,这种“变化”不仅发生在土地上。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,质量和效益成为各个领域发展的追求。

 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、增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,科技创新是重要驱动力。如何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?2021年末,合肥成立市委科创委。

  “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作,在发展过程中要破除科技与产业、市与县区科技工作‘两张皮’问题,让各方形成合力,需要一个专门机构统筹协调。”市委科创委有关负责人解释道。

  组建场景创新促进中心、高起点布局建设“科大硅谷”、构建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基金体系……在市委科创委的牵头抓总下,合肥的科技体制持续完善,创新活力加速迸发。

  从2012年启动建设中科大先研院开始,合肥加快汇聚创新资源,与大院大所、高层次人才团队、龙头企业深入合作,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扩量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组建新型研发机构55家,引育企业超1500家。

  以创新驱动为牵引,合肥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
  一次投资,引一个龙头,带一串链条,兴一片产业。近年来,合肥探索出“以投带引”招商引资模式,成为制造业集群发展的“强引擎”。

  在该模式的推动下,蔚来、晶合、康宁、维信诺、欧菲光等一大批战新产业项目纷纷落地合肥,融入到产业体系中。

  今年,合肥在全省率先推出“免申即办”改革,一链式完成营业执照和许可(备案)业务的办理,打造极简审批模式,实现了经营主体“准入即准营”。

  好的营商环境,是生产力、竞争力。开展工程领域“全程帮办代办”、全国首创“一网通”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、探索招投标“评定分离”……近年来,合肥聚焦市场主体痛点,对标国际一流水平,以更优营商环境让企业感受城市“温度”。

  2020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以来,合肥片区坚持先行先试,不断探索开展首创性、差异化改革试点,仅2023年就形成30项省级制度创新案例,其中4项在全国复制推广。

  “党的十八大以来,合肥坚持用改革打破发展路径依赖,不断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,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。”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潘金刚说。

  如果将目光投向改革开放初期,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的背景下,改革的核心任务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。

  “亩均论英雄”改革,给合肥在土地存量时期蹚出了一条新路,有力支撑着全市工业经济实现量质齐升。

  1978年,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旱重创安徽。当时,安徽省委及时作出“借地度荒”的决定,为农村改革开了口子。小井庄人勇闯“禁区”,率先实行“包产到户”。

  分田很快让村民尝到了甜头。次年,小井庄生产队粮食亩产200多斤增长到400多斤,缴了公粮还吃不完。

  先行一步的小井庄,成为合肥改革的发源地。这一年,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在全国许多村庄蔓延开来。

 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,并不是偶然。“改革要从最薄弱的环节突破。”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表示,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最大功绩,就是在改革问题上尊重农民的意见。

  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,农村改革“破题破冰”,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真正起点,为后续改革提供了经验和物质基础。

  1984年,中国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。这一年,合肥被确定为全省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,成为全国首个进入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会城市。

  试点,意味着先行“探路”。合肥大胆探索,先后以扩权让利改革、厂长经理负责制、股份制改革等为突破口,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。

  当时,负债累累的合肥第二轻工机械厂得以“起死回生”,历经三次飞跃,成为我们熟知的安徽首家上市公司——美菱。

  城市发展的脉动,牵引着改革“神经”。进入21世纪,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,合肥工业发展、城市建设,更需要体制机制改革保驾护航。

  2008年,合肥在全国首创政府领投、社会资本参与的新型投融资模式,才有了“押宝”京东方的经典战例。

  如火如荼的“大建设”中,合肥推动“6+3”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,有效解决了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平均每天建成城市干道147米,每17天就有一座桥梁竣工。

  一次次立改革潮头,一次次领风气之先。改革无疑是勇敢者的事业,在这条“必由之路”上,合肥为什么能够紧跟步伐,甚至走在前面?

  回顾合肥的改革历程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总有一些改革举措走向全国,产生重要影响。

  这座底子薄、一度被认为“存在感不强”的城市,“基因”里就镌刻着改革需要的特质。

  小井庄是合肥改革的第一片热土,从这里诞生的“敢为人先”精神,不断激励着这里乃至这座城市的每个人。

  昔日的小井庄,如今正按照改革发源地、生态农业村、旅游观光点、小康文明村的发展思路,谋求更快、更大发展。

  习指出,既鼓励创新、表扬先进,也允许试错、宽容失败,营造想改革、谋改革、善改革的浓郁氛围。

  “安徽有淮河文化、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,合肥处于徽皖之中,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,涵养了城市的包容气质。”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说。

  这一点,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印证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合肥只有5万人口,发展到今天,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900万,其中大部分都是移民过来的。

  “作为一座移民城市,合肥更具有开放包容的气度,这正是改革所需的。”潘金刚认为,改革本质上是一场探索性试验,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,需要宽容失败的包容文化。

  鼓励科研人员敢为人先大胆探索,将每年9月20日设为“合肥科技创新日”,分别将天使投资基金、种子投资基金风险容忍度提升到40%和50%……在科技体制改革中,合肥将包容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  破解改革困境,打破制度枷锁,关键靠人才。正是这种包容开放、海纳百川的城市“性格”,合肥才能够广揽天下英才,不断碰撞改革创新的思想火花。

  事业发展没有止境,深化改革没有穷期。坚持“敢”字当头、“闯”字领先,合肥包容的城市气度,正在让改革释放持久红利。

  “吃完饭孩子还能午休一个小时,在家门口参加高考,确实很方便!”今年高考期间,考生家长杨先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改革的温度。

  2021年,针对高考考生“满城跑”烦恼,合肥将单一考区拆分为四个考区,实现高考考点相对就近安排,让考生就近考试。

  不仅如此,从群众急难愁盼中寻找改革切入点,合肥持续增进民生福祉,提高人民生活品质。

  针对停车难,合肥实施免费停车、共享停车、扩容停车、智慧停车等创新举措,经验做法被中央改革办向全国推介;

  针对居民想活动无场所、有场所无活动的问题,建成140个小区居民活动中心;

  为了让老年人安享晚年,率先通过市场化机制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……

  余忠林的感受也很明显,原先在合肥经营的纺织园区,自打在政府引导下引入智能网联汽车企业,土地仿佛“活”了一样,亩均效益不断提高。

  如今,他最初创办的泰裕纺织公司,已经转身为泰裕数字文化产业园,陆续入驻了6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公司。

  “目前,园区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,可实现亩均500万元投资、400万元产值和30万元税收。”余忠林欣喜地说。

  以亩均论英雄,让合肥在土地“存量”时期,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。数据显示,2022年度,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39.7万元、同比增长20.8%。今年,“亩均论英雄”改革合肥创新做法获全国推广。

  和余忠林不同,梁新平关注更多的是产品的价值。在合肥高新区,他所在的合肥网仪科技有限公司正全力打造首款拳头产品——网络安全测试仪。

  “一旦产品上市,一定意义上可以填补该领域的国内空白。”作为创始人,梁新平充满信心,这与他创业之初的情绪恰恰相反。

  当初,决定将积累多年的技术成果进行转化时,他便开始操心资金等各种问题。好在,合肥及时解决了他的烦恼。“政府不仅提供场地,还帮忙对接资本,让我们可以专注研发工作。”

  在科技体制改革中,合肥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点和堵点,构建的“大科技成果转化”模式,成功入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典型案例。

  越来越多科技成果,嵌入到产业链条当中。今年前5个月,合肥推动市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肥新成立企业209家、累计达845家,其中估值过亿企业45家。

  和大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一样,安徽宝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也难以避免融资难题。

  2021年OB欧宝娱乐官方平台,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探索科创企业信用票据融资新模式,改变传统信贷注重企业资产的评价方式,为科创企业量身定制了一套全新的评价体系,更加精准地评判企业在科创领域的研发投入与经营成果。

  “得益于融资新模式,2021年我们获得30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,使得公司能够生存下来。”安徽宝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广垒说,2022年公司的营收较2021年增长超50%。

  在安徽自贸试验区这片改革的“试验田”,合肥正不断创造新的机遇,“李广垒们”是抓住机遇的那群人。

  其实,在合肥,人人都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受益者。我们共同生活的这座城市,因为改革开放,早已打破了当年“5平方公里、5条马路、5盏路灯和3个铁匠铺”给人留下的刻板印象,特大城市、千万人口成为人们对这座城市新的认知。

  如今,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语境下,合肥已经站上了更高起点,抓住机遇、迎接挑战,续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“新篇”。